联系站长
孙姓族人迁移原因有哪些?孙姓祖籍在什么地方?-综合术数论坛-易学交流-八个字易学网

孙姓族人迁移原因有哪些?孙姓祖籍在什么地方?

姓氏孙姓族人迁移在什么地方?孙姓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?孙姓迁移经历了多少朝代?孙姓由来已久,姓源浩繁,据史书记载,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。孙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3位,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2位。接下来易师汇姓名文化网带大家了解下孙姓姓氏迁移情况?

一、孙姓族人迁移原因有哪些?孙姓祖籍在什么地方?

1、是朝廷指定地点的迁徙方式。

最为典型的是《仙源岘阳孙氏族谱》中记载的,其族源出山东青州,属乐安孙氏。其始祖孙万詧(cha)在唐乾符间(公元874—879年)官任眉州判官,遂占籍四川眉州万金乡。其子孙熙人先官任督徽宣道,遂迁居安徽宣州。其卷首“历朝勋臣”最后记载:约在唐朝末年,其祖先孙“万民,官河南太守,占籍。”……万修,任湖广尉,占籍。万善,任福建,占籍。万寿,任浙江团练使,占籍。万疆,任北燕尹,占籍。万冀,任山东,占籍。万邦,任凤阳,寓居附籍。万显,任山西同知,居山西。万品,任上元县簿,得民心,占籍。

另外,明代的军籍移民,应属戍边类别,人数高达100多万之巨,乃至成为孙氏定居云南、广西一些边远地区的主要源头。判刑流放也或可导致其家族的被迫迁居。如李兴盛《中国流人史》记载《洪武二十六年云南黑盐井灶丁流人名表》中有:青州(今山东益都县)人孙吉,曾官礼部郎中;《苏州府志》卷100,所记载清代北闱科场案,常熟人孙旸,“科场事发,为人牵连”,判与妻子父母兄弟整个家族流放上阳堡(今辽宁开源县东)。云南《鹤庆县志》记载,当地汉族孙氏,祖籍浙江余姚,始祖孙齐贤,于明洪武初以粮役谪戍鹤庆,至今已传21世,在县内分布好几个乡镇。

2、是战争、天灾等社会动乱时期的难民、流民潮。

它多数是发生在改朝换代的混乱岁月,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之际,有大批中原百姓南迁,如在东汉末年至魏、晋、南北朝,唐朝后期至五代,北宋和南宋末年,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。自然灾害产生的流民,在明朝中期数量很大,北直隶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、南直隶、湖广、浙江、福建、云南等地区尤为严重。

3、乃家族或个人主动进行的觅地垦荒、入城经商等缘由的迁居行为。

觅地垦荒主要发生在一些边远地区,如明末清初,客家人从皖南、赣东、闽西迁至湖南、四川及广东中部、南部,并逐渐迁往台湾和海南岛。清朝又从河北、山东往东北的大量闯关东移民。如《民国人物碑传》中孙献庭碑记,其先祖为直隶(今河北)衡水县人,在清康、乾年间,移民奉天,遂卜居今辽宁昌图县西甘沟子村。现代文学家孙常叙家族的祖籍在永平府乐亭县(今河北乐亭县),祖上在乾隆五十四年(公元1789年)逃荒到吉林。商业移民,明代安徽徽州府约有30万人外出经商,有一半以上商人落籍他乡;苏州一带商人和手工业者外涉也不少,两地都是孙姓聚居之地。如《民国黟(yi)县志》记载,清末,黟县古筑人孙燮(xie)在汉口经商起家,而孙光祖去江西饶州(今江西波阳县)经营西洋钟表生意。其他如明代中叶,山东莒县人孙镗来上海松江经商,后见倭寇猖獗,便返还家乡,散财募勇,组织义兵,再至松江抗倭,后战死,埋骨上海。清初诗人孙枝蔚,乃三原(今陕三原县)人,明亡时,离家南下,因明清时扬州盐商出名之故,至江都(今江苏江都县,扬州市北)作盐商,后来又弃商读书,康熙十八年(公元1679年)举博学鸿词,自陈衰老,不应试,离京客游四方。清代上海黄渡人孙时节,从事海上贸易,往返于沪闽之间,遂成巨富。

二、孙姓迁移路线及方向详解,孙姓族人迁移到了什么地方?

在第一类迁徙中,统治者主要将民户充实京畿或垦荒戍边。

第二类迁徙中,由于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的南迁运动,所以向南方的感觉较浓。南方的孙氏族人在唐宋以前是很稀少的,通过东汉末年、西晋永嘉之乱、唐安史之乱、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,以及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,都有不断的南徙浪潮,一些孙姓家族自然随南迁的人群移居闽赣,乃至广南。如《秋洲孙氏宗谱》自称是山东乐安孙氏之后,其祖上先由山东迁往浙东,又迁徽州黄墩(今安徽歙县境内),再迁乐平(今江西乐平)诸乡村,最后定居秋洲(乐平市镇桥镇)孙家村,迁徙路线较为典型。流民与难民的迁徙方向是多元的。如西晋永嘉之乱时,山东乐安孙氏有一支北移徙居昌黎。因为当时昌黎在慕容鲜卑部的统治之下,境内教于农桑,颇为平静,便成为民众避难的去处。

第三类迁徙中,主要是大家族、宗族的绵延扩散,如山东乐安孙氏有往南、西、北的多条迁徙路线,迁往浙东、河北、山西、东北、江南诸地。同时,外迁的家族也时会再返回故土。如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》及许多家谱记载,乐安孙武来武国为将,其子孙明定居浙江富阳,而其后裔东汉天水太守孙夐(xiong)又迁回山东青州。

三、孙姓迁移结果如何?孙姓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?

今山东广饶县乐安孙氏族人孙子平所藏《孙氏族谱》记载了其族系分支外徙的情况,迁往地有沂水县、博山县、益都县、平阴县、莱芜县、临腒县、蒙阴县、淄川县、郯(tan)诚县、历诚县等,几乎遍布山东各地。另有陕西三原县贺段庄、甘肃正宁县雒家沟和山河镇、甘肃安化县黑河川、山西伊川县和岳阳县、河南寿州及天津等地。

山东《鄄(juan)城孙氏乐安世谱》记载,为孙膑后人,五代时曾被驱逐到山西洪洞地区,金末元初才得回故乡。其后裔分布:山东鄄城、郓城、菏泽、定陶、巨野、新乡、嘉祥、梁山、济宁、兖(yan)州、阳谷、寿张、莱州、青州、临沂、薛城,及河北昌黎、枣强、大名、清河,江苏徐州、丰县、沛县等地。

然而就实际运作中的具体情况而言,却是相当错综复杂的。如浙江富春孙氏的后裔不但遍布江、浙、皖、赣地区,甚至走的更远,如孙皓家族北迁河南洛阳。赣南的《德安孙氏宗谱》,以东吴孙氏为源头,其后裔已达湖北、陕西、四川、河南诸地。山东《富山孙氏谱书》称,晋灭东吴之际,东吴孙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迁居三韩(马韩、辰韩、弁韩,今朝鲜半岛)。唐贞观年间,与高丽发生战争,有该族孙氏兄弟八人为避难,再渡海回迁登州府福山(今烟台市福山区),具体的定居地后称为“八家口”,其后裔今散居于昌邑、莱阳、潍县等胶东一带。

前述浙江余姚孙境宗族以冀州(今河北冀县)人孙岳为始迁祖,也就是说它是一支由北方的河北迁往南方浙江的孙氏宗谱。到明朝,有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,《玉田孙氏宗谱》记载,明永乐初年,浙江余姚孙境家族的孙文礼在朝为官,因随明成祖迁都北京,家族便卜居顺天府蓟(ji)州之玉邑城(今河北玉田县城)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家族不断繁衍,其后裔又分迁周围的小宋庄、小孙庄、孙各庄诸地,今已发展到1300余人。这支从河北南下浙江的宗族,部分血脉在数百年后又回到了出发地河北。

尤其是北方许多地方都屡遭战争的毁灭性打击,特别在蒙古骑兵的屠城蹂躏后,往往荒无人烟,其土族姓氏的变迁甚或有沧海桑田的感叹。如河南卫国孙氏第二故乡的汲郡一带,元代时人口损失惨重,明初不得不大量迁入移民。山东西部地区也难免战争浩劫,如民国山东《济宁县志》谓:“济宁于古,其地则鲁,去曲阜不百里,而先贤遗迹若任氏、高氏、樊氏、颛(zhuan)孙氏,多出于其乡。……元季乱后,土著无多,人民率由山东迁徙来此者,而潘氏、李氏、孙氏,尤为望族。”明初,由于山东东北部和河北、山西诸地移民的迁入,孙氏遂为望族。

山东半岛东部地区,如民国山东《莱阳县志》也说:“以氏族言,隋唐前无论矣。宋庆历间趣国四题名碑所载六十五姓,今可知者,四姓已耳。夫此六十一姓者岂尽转徙流离或丧乱灭绝,或谱牒损失,皆弗明矣。又况碑所弗载者乎?”可见,随着历史的变迁,各地家族迁徙、毁灭等变化之大,实在是令人惊诧不已。

余姚孙境宗谱》“分迁记”有谓:“天下孙姓三大派:在湖北、淮南者为芈孙,楚相孙叔敖之后;在河南、山西者为太原孙,卫武公之子惠孙之后;从山东散居吴越者,为乐安孙。”此说只是根据孙氏起源的三支主干所在地域而提出的一个概论。在两千多年的迁徙变化中,三大派之间早有互相穿插渗透,还有其他损失源头的加入,致使同一地区各孙氏家族往往有不同的世系渊源,各源流交叉分布,已不存在清晰的宗派区域之划分。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没有回复内容